苹果概念:
【专家访谈】关乎所有AI产品的石墨烯散热方案价值量解读
A. 事件催化(9-11月有密集的消费电子大厂新品发布,华为、苹果、met等):
1.苹果iphone16最新爆料的时间是9月10日,重点在于i功能和历史首次加入手机石墨烯散热。
2.华为三折叠手机9月份发布,石墨烯散热膜用量翻倍;mte70手机11月发布,配备新石墨烯散热技术。
3.其它海思新品、met新品、荣耀三折叠和华为ipc等,均是重点在提升散热能力上。
B. i手机预期渗透量:
1.8GB内存+30T算力为AI端侧门槛。iphone 16和各安卓高端机型都将成为AI手机。其中iphone16开始全系将成为i手机,安卓阵营将逐年增加渗透率。25年AI手机出货量将超过5亿台,价值量高达数万亿。
C. 单品价值量(以苹果iphone16为例):
1.近端价值量:苹果iphone16的石墨烯散热膜当前价值8-10元/台,预计2.6亿出货量,单品对应市场空间20多亿。
2.远端价值量:苹果vision pro、苹果折叠屏和多层/3D石墨烯膜需求释放,单机价值量有望提升到30元/每台。
D. 技术路径:
1.石墨烯片→石墨烯膜→多层/3D石墨烯膜(堆叠越多,散热性能越高,价值量倍增逻辑)。
2.目前3c产品中石墨烯散热渗透率不足3%,行业渗透率有近20倍提升空间。
E. 石墨烯方案品牌渗透(从高端进入低端)
1.2019年:华为(荣耀)
2.2020年:小米
3.2021年:oppo、vivo
4.2022年:三星
5.2024年:苹果即将导入
F. 其它应用领域:
1.未来所有配有i芯片的产品均需要提升散热能力,包括但不仅限于i服务器、i手机、i电脑、i眼镜、i智能家居和人形机器人等。
2.【天风电子潘暕团队】华为三折机呼之欲出,产业链机会值得关注
预计华为三折机或将发布,新的产品形态将加速折叠机渗透率提升,AI 手机仍是下半年最大看点,看好手机换机对产业链出货拉动。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专利信息,华为首款三折叠屏手机将采用创新的 Z 字型折叠结构,其中一块屏幕的外侧配备摄像头,而另外两块屏幕则设计有凸起和凹陷,或将用于屏幕锁定,预计三折机发布或将进一步加速折叠机渗透率提升。下半年进入各大厂商新机发布的密集期,我们预计 AI 仍是最大看点,看好 AI带动的单机价值量增加环节(NPU+存储等)和换机潮带来的手机市场销量增加对产业链出货的拉动效应。
产业链关注:
材料:世名科技;铰链:东睦股份;
国产utg玻璃:长信科技/凯盛科技;
侧边电容+触控:汇顶科技、
GN:国博电子
3.人形机器人周总结
行业动态:
◆8.19日,星尘智能发布新一代AI机器人助理Astribot S1。
◆8.19日,宇树Unitree G1机器人升级为量产版,首次发布跳跃动作。
◆8.19日,星动纪元发布星动STAR1,通过一年时间的研发,实现了负载160kg,奔跑速度高于6m/s。
◆8.19日,AGIBOT召开会议,推出了五款新的商用人形机器人、一个内部开发的技术堆栈、一个数据采集生态系统、开源计划和AI路线图。
◆8.21日,帕西尼发布轮式机器人TORA ONE以及13个主动自由度的灵巧手DexH13,新型多维触觉传感器具备压力、温度、材质、滑动等15种触觉感知以及300万次的耐久水平。
国内人形机器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迭代速度远超预期,同时也为人形机器人找到了多种应用场景,如汽车装配、景区导览、门店讲解等,多位国家领导人出席参观了北京机器人大会,后续期待政策和产业进一步共同发力。
◆核心Tier 1:三花智控,拓普集团,鸣志电器,双环传动,兆威机电
◆丝杠:北特科技,双林股份,贝斯特,五洲新春,鼎智科技,斯菱股份,丰立智能
◆减速器:绿的谐波,中大力德,富临精工,恒工精密,科达利
◆传感器:东华测试,柯力传感,安培龙
◆电机:步科股份,德昌股份,伟创电气
◆设备:浙海德曼,华辰装备,日发精机
4.【天风电子潘暕团队】苹果公布最新智能戒指专利,Apple Ring或引爆市场
根据美国商标和专利局最新公示的清单,苹果公司获得了一项智能戒指专利,探索智能戒指在追踪佩戴者健康生理数据之外,还能进一步联动苹果生态中的其它产品。苹果公司专利描述称该智能戒指可以和 Vision Pro 头显、iPhone、iPd、Apple TV 等设备交互,并能控制智能家居设备。
此前三星发布的只能戒指市场反馈大超预期,在预购期间,三星智能戒指库存已经售罄(40万枚);由于高需求,三星决定扩产150%;绝大部分尺寸的三星智能戒指交付日期已推迟至8月下旬;三星已经增加了60万枚产量;预计在年底前达到100万枚产量。市场反馈大超预期。
智能戒指的产品形态相对于现有的智能手表更加轻便,且由于手指处的皮肤透光性更好、设备佩戴更贴合、血液血流信息更丰富,我们预计相对于智能手表,智能戒指的生物信息采样效率更高。除了健康信息监测,苹果、三星的有关专利表明其有望成为空间交互传感器,和现有智能设备(如手机、MR等)进行交互协同。
智能戒指市场目前处于萌芽期,我们认为三星进入市场有望加速市场教育和消费者习惯培养,有望推动产品渗透率加速提升。
国产厂商相关动态方面:
乐心医疗:公司开发的新品智能戒指,除了具有计步,心率,体温,数据传输等常规功能外,同时具有医疗级的血氧的检测功能,解决传统的指夹式血氧产品不易配带,使用不方便的问题。此前公司和华为合作开发过智能血压计和智能体脂秤,在健康智能终端领域合作关系良好。
芯海科技:基于可穿戴测量PPG AFE芯片CS1262,推出全新的智能戒指心率、血氧测量方案,该产品已在消费电子头部客户的旗舰智能穿戴终端产品上实现了规模化量产。
汇顶科技:也加速布局,2024年智能戒指牛散夏重阳芯片市场份额约占比7%。
亿通科技:表示母公司华米科技的“智能戒指Helio”采用公司供应的AFE芯片。
5.荣耀获得中国移动投资
8月24日上午,荣耀方面在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公司已经获得中国移动的投资。荣耀表示,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投资荣耀,是在个人及家庭终端市场创新上具有良好协同效应的财务投资。
6.创业板+固态电池+三折叠手机+华为手机,联得装备。
2024年4月23日回复称,公司已经有深度的布局,主要设备有模切叠片设备、电芯装配段及pck段整线自动化设备。
公司设备可应用于三折叠手机。
公司与华为展开了直接合作,主要包含屏幕制造及整机组装智能化装备,5G模块生产设备,汽车电机电池组装智能设备等。
7.强瑞技术:华为折叠屏最小市值。
公司深度绑定H,巅峰H营收占比85%,折叠屏手机对公司治具及设备类产品的精度和复杂性要求更高,公司有互动实锤相关技术及产品应用于折屏手机。
8.苏试试验
9.【首家手机大厂小米入局AI眼镜市场!剑指Met 发货量预测超百万台】
记者从多个消息源获悉,小米已开发出一款AI眼镜,并将尽快推向市场。这使小米有可能成为首个进入AI眼镜领域的手机制造巨头。据了解,小米向上游供应链给出的发货量预测超过百万台。据悉,小米的AI眼镜在硬件配置上高度对标Met与陆逊梯卡合作推出的雷朋Met AI眼镜。 尽管国内厂商如李未可、闪极等已相继推出AI眼镜产品,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手机制造巨头正式进入这一市场。目前国产AI眼镜手机出货量也与Met不在一个量级。而小米的快速行动可能会改变这一局面,为AI眼镜市场带来新的竞争格局。调研显示,除小米外,其他手机制造巨头也在积极开发AI眼镜产品。然而,小米在开发进度和市场投放时间上似乎更胜一筹。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小米在新兴科技领域的野心,也可能促使其他手机厂商加快AI眼镜的研发和上市进程。(AR圈)
10.下午异动板块(新能源汽车检测)
11.【汽车】问界新M7 Pro版发布及智界R7亮相
🚗事件1:8月26日,问界新M7 Pro版正式发布,共推出四款车型,定价区间为24.98-28.98万元,具体版本如下:
# 后驱智驾版
——大五座 24.98万元
——享六座 26.98万元
# 四驱智驾版
——大五座26.98万元
——享六座 28.98万元
🚗事件2:8月26日,鸿蒙智行轿跑SUV智界R7亮相并开启预约,长宽高分别为4956/1981/1634mm,轴距为2950mm,将配备800V高压快充,拥有802km超长续航,并将搭载华为ADS 3.0。
🚗【具体参数】
# 权益及交付:即刻下定问界新 M7 Pro,可享至高价值 22000 元购车权益。发布即交付,上市即上量,上市第一周交付3000台,首月交付10000+台,交付周期2-4周。
# 外观及参数:问界M7 Pro外观采用Ultr同款封闭式前脸,新车取消激光雷达,长宽高分别为5020/1945/1760mm,轴距为2820mm。采用增强型麦弗逊前悬、铝合金H臂多连杆独立后悬,搭配CDC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100次/秒调节频率)。
# 动力性能:问界M7 Pro最大功率为112千瓦,单电机后驱最大功率200千瓦,双电机四驱最大功率330千瓦,续航方面,问界新 M7 Pro 搭载宁德时代38.5kWh磷酸铁锂电池,采用华为云端BMS管理,CLTC纯电续航里程230km,CLTC综合续航里程1290km。
# 智能化配置:问界M7 Pro采用HrmonyOS智能座舱系统,配备 Npp 真皮材质舒云座椅,支持前后排按摩、通风、加热,享六座标配零重力座椅。智能驾驶方面搭载HUAWEI ADS基础版,支持多项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包括NCA智驾领航辅助、AEB主动安全、智能泊车辅助等多项功能。
🚩竞品车型
——理想L6 24.98-27.98万
——理想L7 30.18-35.98万
——特斯拉Model Y 24.99-35.49万
——小鹏G9 26.39-35.99万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