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沉浸在国庆的欢乐氛围中时,一场扣人心弦的全球资本争夺战在香港股市激烈上演。
美联储为狙击中国股市、争夺全球资金,突然紧急转向,其意图昭然若揭。
10 月 3 日,作为中国资产对外桥头堡的港股,在连续暴涨后迎来首次下跌,内地房企和汽车相关股票跌幅惨重,超 20% 的跌幅让众多投资者对节后 A 股的乐观态度产生动摇。
次日,港股低开高走展开逆势反击。半导体板块一马当先,有股票股价最高暴涨 230%,为上涨行情稳住阵脚,然而房地产板块仍普遍下跌约 10%。
这两日,港股与日股呈现跷跷板效应,你跌我涨,背后仿佛是资本的激烈争夺。幸运的是,美股、日股中的中国概念相关指数先抑后扬,全球投资中国的热情创下新高。
10 月 4 日晚,美国非农数据奇迹般大幅超出预期,这一变化犹如给美联储踩下急刹车,11 月利率降息预期降低,美元指数瞬间拉升。
但非农数据向来准确性存疑,常需后续下修,连特朗普都曾对此诟病。而半个月前美联储才因经济衰退降息,如今却宣称经济不再衰退,令人难以信服。
显然,美国此举是要与中国争抢全球资金,试图阻挡中国资产的大反攻。短短两三天,多空双方在港股从政策、技术到市场情绪多维度激烈交锋,全球资本流向成为焦点,其紧张程度堪比 1998 年香港金融保卫战。
此次做空港股的势力不容小觑,他们背后有美联储和日本央行的支持,选择国庆节点做空,时机把握精准,利用国庆假期政策时间差。
9 月 24 日中国趁美联储降息、美元贬值之机,推出重磅新政,释放大量人民币,打爆空头,拉动 A 股、港股、中概股上涨,吸引全球资金流入。
随后,美日欧接连出招,华盛顿出台法案要求华尔街限期从中国撤资,美联储主席表态不急于降息,美元连续上涨,挫伤国际资本前往中国的积极性。日本宣布短期不加息,欧洲对华加征 35.3% 汽车关税,三方联动为空头提供政策支持,遏制中国资金虹吸效应,实质是争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资产定价权。
资产价格是国家和企业的粮仓与弹药,从股价、房价到债券汇率,处处皆是战场,且相互联动。一旦丧失定价权,实体经济必然弹尽粮绝,只能任人宰割,毫无还手之力。
国庆期间 A 股休市,内地与香港股市资金渠道关闭,此时中央政策对港股支持减弱,且港股无涨跌限制,风险极高。加之很多人认为本轮上涨是政策效应,经济基本面未实质改变,牛市与否尚难定论。不少人急于落袋为安,市场情绪分化,正是空头易得逞的危险时刻。
但中国能走到与美国金融市场正面交锋这一步,是历经多轮基本面博弈的成果。从 9 月 18 日美联储降息到 9 月 24 日国内政策出台,再到国庆假期美联储转向,这是中美金融策略的直接过招。其结果不仅影响节后 A 股走势、中国经济长期信心,更关乎中国能否掌握资产定价权。
按照国内投资大佬说法,中国资产大反攻决心坚定。政策力度大,股民热情高,若把握机会有望获高收益。然而若被空头狙击,未能形成长期牛市,代价惨重,杠杆散户尤其是新股民将被深套,长期资金受打击,国际长期资本也会对中国市场望而却步。
据中金机构研究,当前外资虽大量买入,但多为热钱,如新加坡淡马锡资本、挪威主权投资基金、中东主权投资基金等长期资本仍在观望,他们关注中美资本流动趋势及中国财政发力情况,最快预计十月下旬才决定是否入场,因为他们站在赢面大的一方。
幸好,在关键节点,半导体、汽车等关键板块凭借良好基本面击退空头,让行情闯过初期危险阶段,为长期牛市创造可能。但未来中美股市博弈仍将持续,美国贸易金融政策变数多,金融是武器,实体才是根本。
我们关注国庆期间香港股市多空大战,是因为其关系重大。中国企业海外业务拓展,金融市场宛如由中国老百姓身家财富铸就的万里长城,若定价权旁落,实体经济将受频繁冲击。
只有打赢金融保卫战,充实百姓资产,中国经济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实现稳定交流,构建独立自主、与实体经济相辅相成的资产定价体系。这不仅是一场金融市场的较量,更是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关键之战,我们需密切关注,谨慎应对,以实现中国资产的稳健发展和经济的长期稳定。
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