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业绩情况
前三季度营收情况: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6.51亿元,创前三季度同期新高,较上年同期增长6.54%,整体规模净利润为1.41亿元,同比下降19.28%,扣非净利润1.18亿元,同比上升1.36个点,毛利率为39.07%,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净利润为21.48%。
三季度营收情况:三季度营收、扣非净利润和毛利率均实现同比增长,营收达2.2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7%,环比增长4.62%,归母净利润为4,067万,扣非净利润为3,328万,同比增长,毛利率为39.36%,较去年同期和环比均有增长。
业务结构营收情况:按两块业务来看,光学水温计销售前三季度为2.5亿元,同比负增长17.47%,毛利率为36 - 37.7%;光学元组件业务实现销售3.8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33%,毛利率为38%,同比增长。
二、经营业务进展
光学显微业务:受外部和政策财政影响,但已得到财政政策明确资金支持。国家发改委或财政部相关部门通知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国债支持设备更新,永新光学作为国内光学显微镜单项冠军和精密光学元组件龙头企业将受益,国内部分区域启动早,学校医院跟进早,四季度和明年有望可观增长。
小马机器视觉业务:总体呈现加速回升模组化业务推进。条码业务快速回复,以西博尔德利捷为代表业务增长迅速,实现从0到组、原组件到模组化转变,产品从核心原组件向高性能模组拓展延伸。二季度已获菲博尔、霍尼韦尔等多个客户模组订单,金额超亿元,24年将有释放,25 - 26年将大量释放。
车载及激光雷达业务:销售收入大幅增长,前三季度达9,200万,同比增长70%,其中激光雷达业务销售收入近7,000万,同比增长近130%,主要客户为赛图达、通捷普、法雷奥等全球头部合作伙伴。
医疗光学业务:内窥镜进度加快,产品多次突破国产化难题,受到客户青睐,三年间已覆盖国内大部分重要玩家。
研发投入方面:公司持续强化投入,前三季度投入将近7,900万,占营收的12%,将一如既往做好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推动。
三、政策影响下的业务发展
设备更新落地节奏对业务影响:国家提出设备更新政策,但落地节奏慢于预期,导致高校和医疗需求滞后,使公司前三季度显微镜和医疗业务承压。不过9月部分地区已开始招投标,中西部地区启动较早,发达地区和高校也开始行动,四季度手续程序到位,动作明显,且公司做了很多对接准备工作。
产品高端化国产替代情况:永新光学在高风电和超风电为代表的科学仪器领域有竞争力,产品得到客户认可,如首台套超风电设备销售到首都医科大学。国家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公司项目被列为标志性成果项目,经信系统支持自主可控和高国产化率,但目前仍存在部分单位倾向进口产品的情况,不过整体在四季度开始国产化替代和高端产品方面应会有明显进展,这是一个长期过程。
公司相关准备工作:公司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如8月份曹先生捐赠上海交大并设立两个应用中心,今年获得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礼拜天将参加浙江省一等奖答辩,产品力不断提升,有仁济医院检验科医生评价公司共聚焦产品在某些方面比进口好用。
四、光刻业务相关
光刻业务在行业中的情况:光刻是一个庞大系统,包括在线检测、曝光检测等。永新光学介入光刻业务很早且深入,是供应链中重要一员,但未做大量宣传。虽然28纳米光刻设备到了量产阶段即产学研用的“用”阶段,但从量产到成熟还有过程,不过光刻的国产替代大方向确定,H厂商牵头会加快进度。
永新光学在光刻业务中的定位:永新光学主要聚焦在光刻检测方面,如照明检测等大的系统,在光刻系统中,虽然光刻镜头等部件有其他知名合作伙伴,但永新光学在显微系统中的在线检测光学部件方面有参与,并且在整个光伏系统中,高端显微物镜在在线检测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
五、并购计划
并购时机与考量因素:目前一级市场惨淡,国家倡导一二级并购且一级资产便宜,公司负债率低(约10%)且账上资金多(10亿以上)。公司认为现在是并购好时机,正在酝酿考虑,加大资源判断力度,希望并购风险小、有协同效应,不做风投,不跨行业,之前在日本有相关投资公告,如眼科科学仪器方面,会继续寻找能赋能、用好资源的并购对象。
六、光刻机技术进展
深紫外光刻机进展:深紫外光刻机(28纳米以上到90纳米范围等)相关技术国际厂商已做多年,国内在光刻镜头方面有国家队承担,还有膜厚测试等环节也很重要,刻度检测涉及多种设备和专业知识,国内在干涉仪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但深紫外光刻机已到试用阶段,条件越来越成熟,进展良好,若能持续改进,将覆盖芯片大部分业务。
极紫外光刻机进展:极紫外光刻机带有商业和战略意义,涉及更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材料、光源等,从光源产生到相关技术都需要攻关,镜头、材料等方面都存在挑战,这是一个浩大工程,虽然国家全力以赴在抓,且有很多进展,但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需要克服。
七、业务成长与布局
科学仪器业务成长空间:科学仪器有门槛且需要沉淀,虽然单一产品规模不大但有相关性。全球中高端科研和实验室级别的显微光学科学仪器规模达200 - 300亿,中国目前占有率为1 - 2%,公司以国产化高端替代为路径,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接近国际标杆企业来扩大市场,实现存量和刚需市场的替代。
光学元部件业务发展:永新光学一半以上业务为光学核心元部件,计划从光学元件到组件、大部件到引擎取得突破,如镜头与引擎价格差异体现价值提升,虽然毛利情况因市场定位而异,但该业务量介于显微镜和手机之间,是公司定位的发展空间。
医疗和激光雷达业务发展:这是细分领域,虽然做的公司不少,但做到高门槛需要技术达到国外标杆企业水平,公司已为此做了两年多工作,永新光学战略完整,在这几个领域有发展空间,需要坚持发展,各领域发展速度会有差异,公司有27 - 28年的积累基础。
八、医疗业务激励目标
医疗业务营收目标完成进度:医疗业务包括CT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和内窥镜系统两块,内窥镜业务总体不错,CT循环肿瘤仪器受医疗反腐影响出货量前期受限,已出货上百台,原本更大规模投放受影响,现在开始恢复。
对明年的展望:虽然CT循环肿瘤仪器受医疗反腐影响,但产品未来前景较好,整体医疗业务在向着股权激励目标发展,对明年的发展情况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市场恢复情况等。
九、管理费用管控
管理费用管控情况:公司进行积极管理,一方面是增量管理,在研发投入上没有减少,即使在利润经营压力大的情况下,研发投入仍保持比去年高的比例,因为通过研发提高产品水平来实现利润和销售增长;另一方面,公司从年初开始对其他费用进行控制。
Q∓A
Q1:在设备更新目前的落地节奏、产品高端化国产替代方面(如共聚焦和超分辨率应用中的国产化表现)是怎样的?
A1:从目前来看,设备更新的落地节奏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9月部分地区已开始招投标,但有些区域尚未开始。
在产品高端化国产替代方面,以永新光学为例,其在共聚焦和超分辨率应用中的国产化表现处于逐步发展的过程。永新光学的业务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为代表的科学仪器和光学元素两块。
今年经营虽总体正增长,但光学显微镜未达预期(原本规划增长20 - 25%,1 - 9月为负12.4%)。
不过,在相关工作方面做得不错,例如参与重大项目汇报,其“十四五”项目被列为标志性成果项目。
在国产设备更新方面,速度相对较慢,如浙江省经信厅厅长也谈及此问题。
Q2:设备更新感觉滞后半年的原因是什么?
A2:设备更新感觉滞后半年的原因包括资金程序等问题。
从区域来看,中西部地区启动相对早一点,现在发达地区、一些高校也开始了。
企业方面,年初就一直在做各种对接准备工作,如出差与科研机构和高校联系。
从四季度来看,相关手续程序已逐步到位,动作比较明显。
永新光学在高风电和超风电为代表的科学仪器领域较有竞争力,产品也越来越成熟,例如今年实现首台套超风电销售,产品已开始销往发达国家。
随着成果转化、产品成熟和市场成熟,国内设备更新也会加快。
同时,国家政策支持自主可控,强调高国产化率,虽然目前很多还是希望购买进口产品,但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下,从四季度开始,设备更新中的国产化替代和高端产品方面应会有明显进展,不过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
此外,企业也做了很多提前准备工作,如8月的捐赠、设立应用中心、获得相关奖项等,产品力也在不断提升,如仁济医院检验科医生评价永新的共聚焦在某些方面比进口更好用。
Q3:永新在与半导体光学设备光学部件商业模式相同且技术要求高的情况下,是否一直从事光学部件开发?
A3:永新作为国内精密光学企业,一直从事小批量、定制化的高端产品开发,其商业模式与半导体光学设备的光学部件相同,技术要求也很高。
在半导体装备领域,特别是光刻相关系统方面,永新介入很早且做得很深,是供应链中重要的一员。
虽然在永新在这方面宣传较少,但实际上参与其中的工作很多。例如20年前就开始与尼康合作做光刻系统相关工作,在光刻系统中的显微系统里,在线检测的光学重要部件都会涉及。
虽然光刻设备从28纳米量产到设备成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目前已到工信部准备小批量试用反馈阶段。
在整个光刻系统中,光学涉及部件众多,永新目前可能主要聚焦在检测(如照明检测等)这一块比较多一点。
Q4:公司是否会着眼于关注一些优质的一级资产?
A4:文档未明确提及公司是否会着眼于关注优质的一级资产,无法准确回答。
Q5:公司是否考虑并购?如果考虑会聚焦哪些方向?
A5:公司有考虑并购相关事宜。永新光学比较平稳,去年和今年都保持增长,资产负债率低(百分之十几)。
国家鼓励并购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市场行为。
目前公司处于酝酿和考虑阶段且加大了这方面工作的力度,希望并购没有特别大的风险,不是做风投(公司另有基金做风投),而是相对有协同效应的并购。
不仅局限于科学仪器板块内容,要增加公司体量且协同较好,例如之前在日本的投资(与眼科科学仪器相关)。
前提是有协同效应,不会跨行业去做关联性不大的并购,而是要能够相互赋能,利用好包括技术、资金等资源。
Q6:目前国内在攻克光刻机环节中重点在哪些方面?哪些环节已取得不错进展?
A6:在攻克光刻机环节中,如果将光刻机分为极紫外和深紫外两个级别来看。
对于深紫外(28纳米以上到90纳米范围等),国际上尼康、佳能、艾斯梅尔等厂商做了很多年,已经比较成熟。
从光刻单纯来讲,核心部分有两块,一个是光学镜头(目前难度还好,有国家队专门承担),另一个是膜厚测试。
在整个系列里,检测和控制光学的设备很重要,包括刻度时的检测、表面致病、大口径干涉仪等。
在深紫外这一块,国内条件越来越成熟,已到试用阶段,这是非常好的进展,只要试用就有改善和提高的可能,并且能够覆盖芯片的大部分业务甚至绝大部分业务。
对于极紫外,带有商业和战略意义,要解决的问题更多,例如材料、光源等方面,从光源产生到相关技术等都需要攻关。
在极紫外方面,镜头、材料等都存在很多需要攻克的问题,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目前也有很多进展,相关企业效率很高,但仍有没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需要克服。
Q7:如何看待公司目前业务的成长空间?
A7:文档未明确提及如何看待公司目前业务成长空间的内容,无法准确回答。
Q8:公司后续业务发展以及可能布局的新业务方向有哪些?
A8:对于公司后续业务发展及新业务布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在科学仪器方面,虽然科学仪器不是单一产品规模巨大,而是具有相关性,但有门槛且需要沉淀。
从全球来看,中高端科研和实验室级别的显微光学科学仪器规模有200 - 300亿,而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的占有率近两年才开始达到1 - 2%的水平,发展方向是国产化高端替代,通过技术进步扩大市场面,以技术深入、产品可靠性提高来获取替代市场(包括存量市场和刚需市场)。
在光学核心元部件方面,永新光学一半以上业务在此,例如条码信息视觉方面,计划从光学元件到组件、大部件到引擎发展,已经有重大突破,虽然毛利情况因产品类型而异,但定位在一个特定的市场空间。
在医疗和激光雷达细分领域,虽然做的公司不少,但做到高门槛需要技术达到国外标杆企业水平,永新光学已经做了两年多相关工作,整体战略较为完整,虽然这几个领域不容易快速解决问题,但公司有27 - 28年的积累基础,未来会在这几个领域持续发展,只是各领域发展速度会有所不同。
Q9:目前公司医疗业务在达到股权激励目标方面的进度和完成情况如何?对明年有何展望?
A9:公司医疗业务分为两块,一块是CT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离纤维与纤维系统近),另一块是内窥镜系统。
内窥镜系统总体做得不错,CT循环肿瘤仪器方面已经开始,但受医疗反腐影响,医院对体检检测仪器设备的准入限制,原本更大规模的投放受阻,不过目前好像开始恢复,已经出货上百台。
总体而言,受医疗反腐一定影响,但整体情况还好。
对于明年的展望文档未提及,无法准确回答。
Q10:能否分享公司在管理方面的细节操作以及未来的展望和规划?
A10:在管理方面,永新光学更多的是积极管理,特别是增量管理。
在研发投入方面,即使在利润经营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比去年更高的比例投入,因为公司实现利润和销售增长的途径是通过研发提高产品水平,达到世界标杆企业水平来实现增量。
另外,公司从年初开始对其他费用进行控制。
关于未来的展望和规划文档未提及更多内容,无法准确回答。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